又是一枚重磅催泪弹. 东野圭吾同名小说改编,科技伦理、家庭伦理两种命题的结合,还掺杂了对前沿科技的展望,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关于死亡的界定以及死亡本身,在脑死亡的状态下,被新技术所维系的生命状态还能被视为“活着”吗?脑死亡和心脏死亡,究竟哪一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抛出伦理问题和医学界定问题后,影片最终又走向了日本同类题材所擅长的催泪领域,由母爱进一步升华为对生命的和解,很多观众所不解的悬念或惊悚部分,个人认为并没有破坏整体基调和故事走向,反倒有助于呈现一个母亲对生命的执念和情感状态,也是导演堤幸彦所擅长的部分,孩子最后“托梦”的一幕更是看到泪崩,小演员的笑容已深深刻在了脑海里. 筱原凉子姐姐演得真好,很用力但不腻,去年她主演的两部戏都很喜欢,另一部是日版《目标》. 两部片子都很适合引进内地. 8/10. 影片第一次震撼人心的事件是饥民哄抢面包铺,代表上帝的神父在生存中选择了面包,罗马街头党卫军横行、肆意搜查房屋,夜晚实施宵禁、认真盘问暗中出行的反法西斯人士,只从侧面照射的自然光使内景光源非常暗淡,烘托了纳粹统治下没有秩序的生活;到雕像店接头的神父看着耶稣像正对裸雕,感觉不雅,将裸雕调转方向结果变成耶稣像盯着裸体的屁股,最后将两个雕像背对背,用细节幽默地刻画一个以拯救灵魂为己任的神职人员;在德军包围公寓的段落运用多行动的空间调度,仰拍神父藏东西和俯拍德军上楼的交替出现制造紧张感,德军走后神父对拿着平底锅的辅祭儿童无奈地摇头,舒缓了斗争的严肃性. 神父至始至终都代表秩序与光明,引导人民的觉醒,结尾又一次震撼了观众神经:铁丝网外一群孩子注视睁着眼迎接枪决的神父,抒情地表达法西斯和人民势不两立. 目标,是一个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mù biāo,意思是指的是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也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如:沈从文《题记》:“由我自己说来,我所有的作品,都还只能说是一个开端,远远没有达到我的目标. ” 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也是活动的预期目的,为活动指明方向. 具有维系组织各个方面关系构成系统组织方向核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