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达福的梵高是我看过的银幕梵高形象中目前最喜欢的没有之一,精彩而不浮夸的演技与摄影镜头呈现的人像特写质感都功不可没. 看的时候不会去对比是否“真实可信”,能感受到导演同为艺术家,是在通过这部电影、借助梵高的形象和故事来表达他对绘画之路的理解. 同时也并不脱离人物性格,亦针对一些普遍的误解做出了可信的澄清. 会觉得导演“是懂艺术的”. 少有地呈现了绘画过程的镜头,也是很敢拍. 立意经典而朴实,描绘梵高与艺术、与自然的探求时,叙事平稳小心却不落俗套;展现与弟弟、高更的关系时,情绪张力表现算是小有惊喜. 手持抖动镜头的使用还算克制,主观视角下偶尔出现的视偏差滤镜刚出现时会嫌它塑料感略重,但在高更离开的那段表现中发挥了它的独特效果,姑且原谅了. 顺带一提这段是我最喜欢的镜头……大银幕看冲击力和感染力真的太强了. 一部大影展参赛作品,非要碰瓷各种非线性叙事经典,那就别怪观众太苛刻. “电影重点不在故事而在于如何讲故事”,其实就是基本功不过关(走都走不稳为什么要乱跑呢?野心太大了). 模仿各种经典电影营造巧合不过是形似,糟糕的故事只能让观众在揭晓谜底时感到泄气. 六线并行中悬念的结和解就像狗咬狗,解决了一个悬念马上奔向另一个悬念,但情感并无推进,永远滑行在故事表面. 每个片段都承担相似的功能,这种相似堆叠到一起只能造成观感上的疲劳. 角色有着最符号化的设定,演员台词都是导演想让他们说的话而不属于角色本身. 表演更是雪上加霜(表演差劲这一点上倒是挺像《1950他们正年轻》). 还有各种无意义的运动镜头……看不到导演对拍摄题材中各类人物的尊重和关于社会问题真正的表达欲望,只能脑补出他为自己讲出一个如此“精彩”的故事而自我感动的模样. 2014年,首批437具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离开祖国60多年的烈士英灵终于得以回家. 71年前,那些花一样年轻的战士走上了抗美援朝战场,有些人回来了,而有些人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1950他们正年轻》用全新的视角聚焦71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普通年轻人,通过不同军种,不同时期参战的老兵真人讲述,以一句句平实细微的话语呈现出他们曾经热血的青春与梦想,也还原了最真实的战场,给当代的年轻人带来触动内心的震撼与共鸣. 最好的铭记是不遗忘,《1950他们正年轻》用镜头记录珍贵的民族记忆,一起致敬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们.